烟是怎么到中国的?烟能给人带来什么

哥伦布到美洲后发现了烟,然后在明朝的万历年传入中国,刚开始崇祯皇帝还想禁烟,却遭到下属的反对,吸烟的人反而越来越多。几百年过去了,历代的统治者非但没把烟禁掉,到了现在,香烟已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南京的周久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如果要问我国哪种香烟最贵,当然是我们南巡老人所抽的牌子了。呵呵,知道香烟在我国的份量了吧。

烟

俗话说说“烟、酒不分家”,我理解可能两种解释。一种是说喜欢抽烟喝酒的人遇到一块可以互请互让,不见外。另一种是说会抽烟的人就会喝酒,两者是一家人。

不知哪种理解正确。

我和同学接触香烟是在文革开始后,那时天下大乱,胆大的学生嘴里都叼上一根根香烟,以此表示自己的放浪不羁和份大。胆小的也想学但又害怕,于是偷偷摸摸的抽。记得一位同学某天在胡同里掏出一包“

香烟,强塞给我们每人一支,大家既新鲜又胆怯,正当要点火的时候突然从远处拐角转过几个年龄相仿的学生,吓得我们急忙把烟藏在手心里。等走近了一看,人家个个手里都拿着香烟,而且是点燃的。他们可能从我们的表情上也看出点什么,很鄙视地照了我们一眼,大摇大摆走了过去。

经过多次的尝试,我发现自己对香烟不能接受,根本不敢咽,挺多把烟吸进嘴里再吐出去。同学们知道我的情况后,除了不熟悉的人外谁都不给我烟了,美其名曰别浪费。我呢,也很自觉的尽量不接受赠烟,免得不会抽惹得他们笑话。

烟

67年的某天,东四派出所曾对辖区内的隆福寺街进行过一次围剿,针对学生进行搜身,凡带有香烟的一律拘进派出所教育。

既然我不吸烟,几个很要好的同学就把他们的香烟放在我的身上,一是知道我不会偷偷的吸,二是有人跟他们要烟就说没有了,能存住烟。别人知道我不吸烟,也就没人跟我要。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手里老有好烟,知道内情的人会跟我要烟抽,我会视他和我交情的深浅决定给与不给。

插队的时候来我们村玩的人很多,人来人往流动量大,香烟的消耗量也大。有时同学夜里下棋打扑克,到了半夜就没烟了。某位同学有心计,白天把扔在地上的烟头捡起来,等晚上没烟了就“卖”烟头,一个烟头第二天换一根烟。那些没烟抽的到这个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,弄几个烟头撕巴撕巴卷个大炮赶紧过瘾。后来这位换烟头的同学混的不错,他的经济头脑很有超前意识。

烟

插过队的同学都知道,男生住的集体宿舍又乱又脏,有时就跟猪圈一样。抽烟的人常常躺在床上乱扔烟头,一次不知是谁把烟头扔到棉鞋里了。因为鞋里潮湿烧不起明火,但暗火在慢慢燃着。后来这位同学要上厕所,把脚往鞋里一伸,烫得他使劲一轮,把棉鞋扔进水缸里。火倒是灭了,鞋也让水浸湿透了,好些天没棉鞋穿。

我插队的村庄位于太行山脉的管岑山系,当地的山民都抽一种名为小兰花的土烟,我尝试抽过,味道不好,有一股臭烘烘的土腥味。

当地人也爱抽水烟,烟杆是用羊腿骨做的,两边各镶一个子弹壳,一个做嘴儿一个做烟锅。吸的时候把水烟丝揉成一小团儿塞进去,点上火只吸一口,故名一口喷。有些烟瘾大的同学后来也开始抽这种烟,因为抽水烟便宜。

记得一个冬天从农村回北京过年,几个同学留在村里过年,希望我回京后能给他们买点烟寄回去,我答应了。

到家后我把这事告诉了母亲,母亲很通情达理,他知道我们几个同学情谊很深厚,于是给我几块钱,让我去买。

我当时给他们买了两盒较好些香烟,因为钱不多,其余买的是一般的,然后到邮局用布一包寄走了。过完年回村后同学特感谢我,说在除夕那天晚上抽着我寄去的烟,思家的心情也淡薄了许多。这件事要感谢母亲,如果没有她的理解我也办不成,因为我手里没有钱啊。

烟

几十年过去了,虽然我不吸烟,但被人们视为顶级好烟的香烟也见过不少,也曾经把几百元一盒的香烟转送给别人,但在我的心目中,总觉得还是用母亲给的钱买的那几盒普通的香烟有价值,它体现出了我们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情谊。

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欢迎在下方点赞评论。
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红烽烟都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!
文章链接:
https://www.hongfengyandu.com/news/1137.html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